這里樹立著一桿彪炳千古的德孝大旗,這里是萬宗景仰的祭祖朝圣之地,這里是歷代名人騷客登臨、謳歌,留下不朽詩篇的文教圣地,這里流傳著眾多富有神奇色彩的傳奇,每一折都是挽歌一曲,這里凝天地之靈氣,聚萬物之禪意,是江南最大的洞天福地,這里是瀟湘源頭之一,山川秀麗,風光旖旎,有高峽平湖,瀟水涵青,灌溪仙境,畫廊十里……它有一個悠遠厚重的名字叫蒼梧山,它有一個魅力四射的名字叫九嶷山。
九嶷山又叫蒼梧山,屬南嶺山脈之萌渚嶺、都龐嶺,越城嶺,縱橫2000余里,南接羅浮山,北連衡岳。《史記.五帝本紀》:“舜南巡崩于蒼梧之野,葬于江南九嶷。”北魏時期酈道元《水經(jīng)注》云:“蒼梧之野,峰秀數(shù)郡之間,羅巖九峰,各導一溪,岫壑負阻,異嶺同勢。游者疑焉,故曰:九嶷山。”宋代以前只有九峰之說,而無九峰之名,宋《太平御覽.郡國志》第一次出現(xiàn)九峰的名字,與現(xiàn)在所說九峰名字完全相同,但概念并不相同。即:舜源峰、娥皇峰、女英峰、石城峰、簫韶峰、桂林峰、杞林峰、樓溪峰、朱丹峰,其中舜源峰最高。寧遠縣南北長104.7公里,東西寬52.2公里,九嶷山上的舜源峰,海拔只有638米,故九嶷山應有廣義和狹義范圍的區(qū)別。廣義的九嶷山應包括東安、新寧的舜皇山,三國以前屬零陵郡,今屬廣西的全州、興安、灌陽、陽朔、靈川等縣市和廣東連州的相關山脈。狹義上的九嶷山就是今永州市寧遠縣的九嶷山,其實是古時的女英峰,因舜帝葬于此處,歷朝歷代在此祭祖朝圣,人文底蘊厚實,成為九嶷山的靈魂所在,廣義的九嶷山逐漸被人們淡忘,只知道寧遠縣的九嶷山了。
懷著崇敬的心情,我們追尋圣跡仙蹤來到九嶷山,帶著揮之不去的思念,我們湖南省物資學校財會三班34名同學畢業(yè)37年后相聚在九嶷山。譚峻嶺同學從大洋彼岸漂洋過海而來、楊玉芹同學從湘西大山深處乘汽車而來、周英彪同學從廣西百色的礦山而來、董湘濱同學從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而來……34顆顫動的心從四面八方匯聚一起。“一輩子同學,三輩子親”這份親情雖然沒有兄弟姐妹的那種血緣關系,但有一顆彼此欣賞,懂你的心;這份親情雖然沒有江湖兒女的快意情仇,但它是尚未涉及紅塵的青春期結(jié)下的最純潔的友誼,最值得珍惜;這份親情雖然沒有戰(zhàn)友情的生死相依,但它會珍藏在內(nèi)心的深處,不離不棄,牽掛一生;這份親情有一種說不清、道不明的情愫,像一壺陳年老酒,愈久彌香。5月10日晚上8點鐘,老同學們聚集一堂,自然是格外親熱,眼中流露出依舊是初相識的興奮和驚喜,握手、擁抱間有說不盡的話語,推杯換盞間有聊不完的話題,溫馨如昨的點點滴滴,勾起我們對那段美好往日的共同回憶,暗香浮動的心事,又被同學們從斑駁的記憶里翻起,氣氛熱情洋溢。如花美眷抵不住似水流年,宋玉潘安經(jīng)不了歲月滄桑,爺爺奶奶級的老同學相聚在一起,絕對不是為了重續(xù)三生石上的那段舊夢前緣,而是為我們39年前在梅園結(jié)下的今生今世的緣,為經(jīng)歷近40載滄桑不變的心,以友誼為色調(diào)濃墨重彩一幅溫馨浪漫的畫,以思念為主線傾情譜寫一曲高山流水的歌。為辦好這次聚會,讓同學們留下美好的記憶,文仕秋、肖新建、董湘濱、岳少云、譚理、廖繼發(fā)、劉小廳等同學去年就來到永州與東道主蔣易鄆、李高貴、吳又專踩點,選擇聚會的地點,擬定了初步方案。今年初,文仕秋、肖新建、蔣易鄆三人牽頭,永州的三名同學通過實地勘察、聯(lián)系、對接,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,精心制訂了具體的聚會方案,兩天的聚會參觀了3個景點,行程數(shù)百公里,鞍前馬后熱情服務,這分深情厚意,讓同學們十分感動。
5月11日,同學們首先拜謁舜帝陵。初夏的九嶷山仿佛仍留在春深處,空山新雨后,景色尤為佳。天似湛藍幕,云如雪蓮花。鶴骨三分石,軒昂氣宇華。錐山皆靈秀,相思向舜斜,翠竹淚斑斑,楓松聲戛戛。舜帝陵坐落在群山拱衛(wèi)的舜源峰下的翠綠叢中,坐南朝北,紅墻黃瓦,莊嚴肅穆,規(guī)摸宏大。舜帝陵為以輦道為中軸線,兩廂對稱的仿清式建筑,兩重院落,五進皇家風格,由祭祀殿、午門、拜殿、正殿、寢殿組成,前有神道,后靠陵山。自北而入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神道口的麻石牌坊,正面額題“舜帝陵”三個大字,四根石柱上陰刻兩幅對聯(lián),內(nèi)聯(lián)云:“橋山翠柏植軒圣,九疑蒼松祠舜皇”外聯(lián)為:“千古江山留勝跡,萬代黎民仰南巡”。神道長200米,兩旁并立石人、石獸,神道盡頭建三座石橋,橫跨九嶷河。過河是祭祀殿前半月形、面積為15500平方米的麻石廣場。站在廣場上,環(huán)視四周,門墻呈丹色,楓松吐煙嵐,環(huán)插黃龍旗神道盡穿花,同學們在殿前合影留念。
從側(cè)門進入陵內(nèi),輦道兩邊各有一口長方形的水池,池水清澈見底。往內(nèi)走80來步就是午門,門有三孔,厚長九米,門內(nèi)左右有鐘樓,東西設廂房。游人可自由出入鐘樓,隨意撞響古鐘,鐘聲深沉、渾厚、宏亮、綿長,仿佛穿越上古而來,讓人震憾。過午門迎面是拜殿,門聯(lián)云:“至孝千秋一德,篤親萬里同風”系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所題。殿內(nèi)陳列九嶷山地形模型和一套仿古編鐘,三面墻上掛滿介紹舜帝生平和偉績的作品。拜殿之后是正殿,正殿正中上方有一紅布橫幅:“虔誠祭拜舜帝,洪福潤澤后人”,同學們在此列隊,聽殿內(nèi)工作人員宣讀完祭文后,向舜帝鞠躬祭拜,焚燒香燭紙錢。殿前右手邊有“撫瑤頌”石碑一塊,高約3米,為明萬歷四年(1570年)所立,其中,碑中瑤字的“王”字旁都寫成“犭”字旁,折射出封建皇朝的專制。殿前邊上有600多年的古柏一棵,經(jīng)數(shù)百年風雨仍蒼翠滿枝,枝頭掛滿祈福綢帶。正殿內(nèi)有舜帝銅像一尊,正襟危坐,右手揮劍,氣宇軒昂,背面有“二妃圖”左右書屈原《湘君》詩。出了正殿,拾級而上就到了寢殿,為一敞開式建筑,正中有“帝舜有虞氏之陵”碑,相傳是漢代零陵郡守徐儉所立。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三年一大祭,一年一小祭的規(guī)矩,沿用至今。寢殿下方左右為碑廊,陳列祭碑,現(xiàn)保存有從清至民國的祭碑32方,其中,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的楷書御祭文碑,被視為稀世珍寶。這些碑文及陵內(nèi)保存的匾額、詩、詞、圖畫等都是珍貴的歷史文物,見證了后人對人文始祖舜帝的崇敬之心。
下午同學們攜手同行,參觀紫霞巖。紫霞巖位于舜帝陵之南1公里的山腰上,系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溶洞。洞口紫色的斜壁高達數(shù)丈,似蒼穹般籠罩,每當朝陽斜照時紫氣蒸騰,遠望如霞,故巖名紫霞巖。又因4000多年前舜帝(名重華)南巡時曾在此游覽及傳說舜帝在此斬殺孽龍,又名重華巖。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《楚游日記》中把紫霞巖列為“楚南十二名洞之首”。遠望群巒起伏,古木修森,草木蓊郁,難以置信此小山中別有洞天。近觀半山下沉,危巖斜壁,豁吐紫煙,仿若崆峒仙山。巖分內(nèi)外兩段,洞呈陰陽雙重。外巖實為壑谷,寬敞明亮,巖口軒昂,氣勢磅礴。斜巖紫鹼層懸,厚近幾公分,排列有序,重重疊疊,直至崖頂,巖外芳草萋萋,巖內(nèi)甘露斜飛,坐在巖底仰月送日,禪意綿綿。內(nèi)巖入口處在外巖左手盡頭,上懸斷層巨石,洞門狹窄,循價盤下,底部地勢平坦,空間十分龐大,可容納數(shù)千人。復前行,初聞流水潺潺,仿若天籟之音,至水流處,溪水淙淙,有蓮花般的鐘乳石立于水中,此為第一景“水打蓮花”,色深處淺黃,色淡處乳白,風化嚴重,遙想400年前徐霞客到此,看見的應是冰肌玉骨,難怪一代游俠肯在此逗留四晚。蓮花旁邊道分左右兩行,下有一坪可坐百人,游客首先在此欣賞水幕電影巜舜帝擒孽龍》,演繹舜帝傳奇,故事情節(jié)、燈光藝術(shù)、音質(zhì)效果兼有遠古的神韻和現(xiàn)代的靈動,引人入勝。觀賞后從右道入內(nèi),道隨水路而行,由左道而出,洞長1500多米,“猴子把洞”“九曲黃河”“無為洞”“讀書堂”“仙人田”八音石”依次呈現(xiàn)。石幔、石簾、石柱、氣勢恢宏,鐘乳石千姿萬態(tài),栩栩如生,石筍、石花,如雕蟲篆畫,燦爛呈奇。最喜“九曲黃河”:一溪九曲,流經(jīng)全洞,洞內(nèi)各種精雕細琢、美不勝收的作品都拜水這個看似柔弱的精靈所賜,人們不知它靈生何處,魂歸何方?但能感覺它在叮咚聲里流韻,在幽深處低吟淺唱。偶見唐宋以來文人騷客題刻題墨,如飲甘露、如品陳醞,沁人心肺,令人回味無窮。
5月12日清晨離開寧遠,乘車去雙牌縣的陽明山,車行至15公里處停住,登上觀景臺眺望灌溪仙境,一種由基座相連的石灰?guī)r峰柱構(gòu)成的獨特景觀呈一字排列驚現(xiàn)眼簾,但見對面群山逶迤,連綿起伏,山形如錐,輪廓分明,似綠浪,似泥丸,群峰南傾,朝向九嶷。中間是廣袤無垠的田園,水汪汪的稻田仿若棋盤,一泓碧水從翠綠深處蜿蜒而來,從中貫穿田堂消失于天際,山水相映,融為一體,構(gòu)成一軸極為秀美、壯觀的十里畫廊,宛若人間仙境,游人無不陶醉,徐霞客言:“游九疑而不經(jīng)此,幾失其真形矣!”。同學們以十里畫廊為屏,攝影留念,希望記住每一個奇麗的瞬間。
大巴車北行1個小時到達雙牌縣,折向東北,直奔陽明山。據(jù)《永州府志》解釋“朝陽甫出而山已明者,陽明山也”,意思就是說,此處是太陽最早照亮的山。陽明山實為九嶷山之石城峰,主峰海拔1642米,在寧遠九嶷山正北,從舜源峰遠望,巍峨磅礴,氣勢渾宏,像一座石城阻擋寒風南下,護衛(wèi)舜帝陵。出雙牌縣城即入大山,但見崇山峻嶺綿延不絕,千峰軒邈,萬山爭雄,深溝險壑,縱橫交錯,林海莽莽,云??~緲。汽車行駛在蔥蘢八百旋的山腰上,仿若一行飛鳥斜飛在翠微之間,直至白云深處。汽車駛出林濤竹海,盡頭便是深山古剎“萬壽寺”。
“萬壽寺”坐落在海拔1357米的花崗巖坡地上,遠望似一片紅霞,近觀富麗堂皇,特別顯眼,東西兩側(cè)山勢逶迤環(huán)抱,屬風水學稱之為“二龍戲珠”的寶地。寺院坐北朝南,三縱六橫,寺前層巒疊翠,古木參天。寺后有一古井,久而不溢,久旱不斷,有強身健體之效,被譽為“陽明圣水”。它“始建于宋,重修于明”,原名為“陽明山寺”明嘉靖三十一年(1552年)鄭秀峰禪師在此寺坐化成佛,其身不朽,被皇帝封為“七世佛祖”,藩南渭王上山拜祭,親賜“名山千古仰,活佛萬家朝”楹聯(lián),成為寺聯(lián),從此陽明山寺更名為“萬壽寺”,數(shù)百年來,香火旺順,香客絡繹不絕。這里有許多有關“七世佛祖”的傳說,柳宗元、歐陽修、徐霞客等歷史名人在此留下了無數(shù)墨寶和攬勝足跡。1934年8月23日,紅軍長征時,任弼時、肖克、王震率領的紅六軍團8000多人曾在此路過,“萬壽寺”附近建有紅軍紀念亭。相傳蔣介石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,曾上山拜佛,經(jīng)仙光大師指點“勝不離川,敗不離灣”,蔣介石逃往臺灣后,將臺灣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,留下了一段難解的陽明山情結(jié)。
人間四月芳菲盡,陽明杜鵑正盛開,陽明山有“中國最大野生杜鵑群落”之稱,面積達十萬余余畝,紅、紫、白、黃、粉、雜、漿顏色各異,或熱烈、或浪漫、或清麗、或含蓄、或嫵媚、或婉約,百媚千嬌,品種達28種,由于山高地闊,花開時節(jié)從山腳至山頂次第而上,“五-一”前后幾天為盛,遠望山似綠色絨毯,花如錦繡圖畫,異彩紛呈。萬壽寺西北的坡地上的植物以灌木為主,分布著萬余畝野生杜鵑樹,生長茂密、樹高齊整,以映山紅、云錦杜鵑為主,色彩艷麗,被譽為“天下第一杜鵑紅”。每年盛開時都會形成紅勝火、艷賽霞、花如海、人如潮的杜鵑花海奇觀。我們雖然錯過了盛期,但花的神韻仍在,猶如我等青絲染白發(fā)的老同學,風骨氣韻尚存,穿行花海,感慨頓生:花開幾日年年有,人有青春不再來,人生短短幾十年,珍情當下、珍惜親情、珍惜友誼尤為重要。
相見時難別亦難,梅園一別數(shù)十年。兩天的聚會雖然很短,但共同回憶起那段芬芳的歲月,香氣溢滿心間。相聚九嶷山,只為看你一眼,讓心中的湖水安瀾。相聚九嶷山,每一個美妙、夢幻般的瞬間,都會成為你我一世同學情緣中值得留戀的片斷。讓我們共寄一份心愿:記住梅園,友誼只增不減,感情只深不淺。
來源:紅網(wǎng)新寧站
作者:劉小廳
編輯:redcloud
本文為新寧新聞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
本文鏈接:http://beijingelsa.cn/content/2019/05/24/10573736.html